春秋战国时期,贝币渐渐消失,铜铸币广泛流行,并形成四大体系,即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
中国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镈”。镈字有两个解释,一是古代乐器。镈师。——《周礼》。郑玄注:“镈,如钟而大。” 二是古代类似锄的农具。庤乃钱镈。——《诗·周颂》 。
山西省博物馆展示的文物中有西周晋国青铜铲,河南安阳妇好墓有商代后期的铜铲,形状与我们见到的空首布几乎一模一样,所以说,布币最早是仿制农具而来,结论是肯定的。不仅如此,早期的布币顶端还有孔,体型也较大,通高达15-16厘米,是作为币具一体的实用器而存在的。民以食为天,每天扛着农具去锄地,随身又带着钱,既可以下地干活,遇到合适的商品,还可以用手里的农具去交换,这才真正符合古人的心理。
布币的发展经过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空首布,铲型,首部是空的,可以纳入柄,故称空首布;第二个阶段是平首布,首部不再是空心的,已经变成扁平状。
最早的空首布,是一些形体看上去特别粗大的布,高15-16厘米,而且纳柄的空心一直通到布身的腹部,肩圆底平,两面都没有文字,同农具的铲(镈)最为接近。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币具一体。最初的空首布到底出现在什么时候,是一件难以断定的事情,实际上作为生产工具,还是作为专用货币,其间的界限是难以准确划分的,如果实在要划分的话,基本上在周平王东迁前后的时间。大型空首布出土较多的,一是河南安阳,二是山西。
战国时期,空首布变成平首布,体型上也是由大变小。这样的平首布,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尖足布,二类是方足布,三类是圆足布,四类是釿布。
空首布有字的少,平首布有字的多,上面的文字大多是地名,少数文字是记值或是记重的。大型的空首布市场价格较高,一般都需要万元以上,平首布便宜的也有数百元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