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的人都知道,邮票品相很重要,决定品相的诸多要素里,纸张点忽大忽小,时隐时现,变化多端,令人防不胜防,使人烦恼却又无可奈何。
纸张点,在集邮圈子里,有时叫它“纸质”“纸点”“胎记”“胎里带”等等,不一而足,是指邮票背面经常出现的一种瑕疵。它轻微时,可以忽略不计,它严重时,买家不接受,卖家出不去,只能降价以求。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否则依据著作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漫长的集邮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纸张点分很多情景。
第一种情景,纸张点在纸张里。无论是新中国早期的草纸票,还是五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有胶票,都离不开造纸。邮票纸张,处于造纸阶段时,受较为落后的生产工艺的影响,或者受不太清洁的生产环境的影响,一些杂质混进纸张纤维里,这些杂质可能是尚未粉粹的麦秆、树皮碎屑、灰尘颗粒等,它们在纸张生产过程里“揉”进纸张纤维里,成为纸张的一部分。在整版邮票的正面或背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常常会看到颜色较深的呈现颗粒状的杂质在纸张表面,有些显著,有些并不明显。早期邮票纸张遇见此种情况较为常见,近十年的编年票则少见。这种情况主要取决于纸张质量。
第二种情景,纸张点在胶层里。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末,这建国初期十年,邮票都没有背胶。1959年中期,北京邮票厂建成准备投产,邮票纸开始刷背胶,纪特邮票的影写版和影雕套印品种,都是用事先刷好背胶的邮票纸印制的。国产第一台刷胶机,体型巨大,就设置在厂内,有一个专门的车间。邮票胶使用糊精胶,也叫植物胶,圈内有人也叫它马铃薯胶,胶层厚,胶质粘稠,刷胶车间并不能实现无尘,机器设备也比较老旧,胶水里常常混杂进去杂质。所以,纪特有胶票,背胶里混有杂质,比例相当大。
有时候,要分辨出什么是纸张纤维里的杂质,还是胶层里的杂质,这需要借助高倍放大镜。纸张点如果嵌入纸张纤维里,则经常从邮票正面都能够看得出来,有时是一个小鼓包,有时是一个小疙瘩,有时是一个小黑点,当然,颜色各异,不一定是黑色,什么颜色都有可能,形状大小各异,千变万化。如果纸张点在胶层里,则透不过纸张,从正面看不到。
第三种情景是杂质附着在背胶表面,深浅不一。邮票背胶在遇到潮湿天气会变得松软,有一定粘性,邮票在欣赏、交易、展示、运输、储存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不明外来异物的侵袭。一个微小的颗粒,粉尘,异物,甚至一个小昆虫的尸体,都会成为杂质,黏在背胶浮层,或者“揉”进背胶一点点的深度。要分清第二种和第三种的区别,也要借助放大镜。
在日常检查邮票的过程中,如何界定纸张点对邮票品相的影响呢?
第一种,一眼看上去,纸点特别醒目、突兀、扎眼,这就不行了。这说明纸点过大,色差太过明显,俗称“太跳”。
第二种,单个纸点并不大,也不那么显眼,但是数量多,有些密集,好比一个人脸上长了很多麻子,这也不行。当然,遇到小昆虫的尸首,黏在背胶上,那肯定不行啊。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否则依据著作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邮评级接收送评,具体可进入中邮评级鉴定中心查看
网址:http://www.e1988.com.cn
中邮评级将继续努力,为中国的邮票评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