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那家邮市选出了两个邮商代表,它的营业面积只是马甸邮市的五分之一。钱炳坤在京城集邮界赫赫有名,因为他是很多品种的明庄,他之所以不在马甸经营,因为跟老大以前有过节。2001年马甸邮市整体搬迁,2003年,邮市分裂为三个派系,紧接着京城出现百年不遇的非典疫情,马甸邮市被迫关门,西边势力趁机崛起。钱炳坤与袁吉松一道成为西边这家邮市的定海神针。后来,老大接管马甸邮市,曾经向姓钱的递出橄榄枝,开出的条件十分丰厚,赠送市场门口一处五十平米的黄金铺面,租金减半。钱炳坤的胃口实在不小,他不仅要将袁吉松一起带过来,跟他的铺面待遇一致,还要求入股马甸邮市。这后一条彻底惹怒了杜总,两个人就此形如水火。
上级领导对世界邮商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十分重视,将两家邮市的十二位邮商代表聚在一起,派出了国家邮政局、中国邮电大学的专家学者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集中培训。谭小雷第一次见到钱炳坤,就很不喜欢这个人过于张扬的个性。他的狂妄自大似乎成为了他的性格标签,成为他行走邮市江湖的武器。
记得培训的第一天,台上的学者姓穆,是一位大学教授,戴着一副黑色边框的眼睛,西装有些陈旧,肩膀上隐约有一层白色的飘洒物,衬衣的领口有点大,袖子太短,领带的图案与西装的色调完全不搭,裤子的褶皱似乎表明他对自己的仪表不够严谨,或许,是他太太的问题。他主讲的题目是《世界邮商史》。
他一开口就将现场的邮商都镇住了,显示于学问与仪表之间的巨大反差。中国的邮商,经过四十年羊肠小道似的摸索,说他们是坎井之蛙牖中窥日一点都不为过。全世界巨大的市场机会,中国邮商不是看不到,而是做不到,这其中问题很多,有传统、体制的束缚,有文化、语言的隔阂,也有实力、邮识上的差距,更重要的一点,是格局。
穆教授首先提到英国最古老的邮商斯坦利·吉本斯(StanleyGibbons)以及其传奇的创业经历。这家公司创建于1856年,公司创始人爱德华·斯坦利·吉本斯诞生于1840年,这一年恰巧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诞生之年。他15岁那年就拥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小小邮集,而此时,世界各地对于邮票的收集已经悄然兴起。吉本斯的父亲拥有一家药店,生意并不好,吉本斯经常一边卖药一边整理邮票,父亲建议他,可以在药店里摆一张桌子,跟别人交换或买卖邮票,作为副业。看来创业初期,有父亲的支持很重要,虽然父亲的原意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去银行工作,未来做一名有出息的银行家。1855年,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新兴资产阶级人数暴增,无论在传统观念还是现代观念里,农场主不如工业资本家,工业资本家不如金融资本家,银行家始终是人们心目中最高贵的职业,即便今日,也是如此。邮商就是一门糊口的行当。
1856年,吉本斯邮票店诞生,他雇了一个伙计,在药店的二楼,有一个单间,他给自己的邮票商店取了一个名字,叫E.Stanley Gibbons,是他名字的缩写。1863年,一位水手走进他的商店,问他收不收邮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从随身的帆布口袋里拿出数千枚三角形邮票,面值分别是1便士和4便士两种,这是1861年好望角发行的邮票,吉本斯付给他们5英镑。数年之后这些邮票已经增值到500英镑,这在当时的英国可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现在查阅吉本斯邮票目录,这两枚邮票的售价分别是每枚2250英镑和1600英镑。这位不知名的甚至连国籍都不清楚的水手给了吉本斯邮商生涯的第一桶金。
讲到这里,穆教授暂停了一下,邀请各位邮商发表自己的感想。第一个上台的就是钱炳坤,他几乎就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出现的,其他人还沉浸在吉本斯的创业故事里。
“这个吉什么斯的邮商,我不认识,但我听说他在英国的日子并不好过,期间几次濒临破产,几次被倒卖和重组,能够活到今天,实属奇迹。他的目录太厚,全是英文,我看着像天书,完全不懂。再说了,外国邮票在中国现在不吃香了,我的库房里有几千本外邮,都快沤成废纸了!”
“现在的邮商想挣大钱,就要打开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本人认为小本票是邮市下一个风口,在座各位请想一想,一个小本票,建仓成本10块,买100万本,不过1000万,我将它的价格搞到每本100块,那么它的市值就是1个亿。”
这时,郝温学忍不住插一句:
“那这1个亿的小本票怎么脱手吗?你当全世界的集邮者都是傻子吗?”
连一直不苟言笑的穆教授都笑得颌骨差点儿脱臼。
【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作者:中邮网 www.e1988.com 李国庆】